< 英国·william威廉希尔(亚洲)唯一官方网站
红旗文稿 | 杜玉华: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06日

杜玉华,女,1969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先后入选为上海市首批“阳光学者”、 “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人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


载:《红旗文稿》2021年第18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是在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表述“高品质生活”,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带领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更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所谓高品质生活,是指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均得到高水平保障和满足的一种生活状态。高品质生活着眼于对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以满足人们对更高水平、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服务的需要。同时,高品质生活也着眼于提出新的高层次需要,以满足人们对获得公平正义、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发展等高层次的需要。这些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新的高层次需要,需要生产力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全过程各领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我国必须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突破;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切实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引擎。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手段和目标,同时也是评价发展好坏成败的标准和尺度。经济是一个有机系统,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等都要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补齐短板、彰扬优势,推动整体全面持续发展。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绿色发展融入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我国必须把共享发展落实到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过程等各层面、各环节,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人民产生更多获得感,增强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主体创造性,提升发展质量,创造高品质生活。

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而对两者的运用各有侧重。

需要层次不断跃升是人民需求转化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求发生了历史性飞跃,而供给侧尚未及时跟上需求侧的变化,特别是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等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新时代我国需求侧与供给侧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且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一方。要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必须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改革发力,但应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

过去,我国对需求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需求的规模,需求侧改革主要是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扩大最终需求和稳需求,而新时代需求侧改革更着力于通过改革的手段进一步释放需求的潜力,在引导消费、投资等需求的基础上,推动需求升级和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对供给侧形成牵引作用。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拓展投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就业,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并将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新时代我国仍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一中心目标,从过去提高供给增量转向提高供给质量,用不断改革的办法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创造和满足人民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变化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和引领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国内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国际大循环所蕴含的外部需求,有效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必须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只有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才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博弈的重要筹码。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民总收入2019年也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同时,我国还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生产门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利用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等特点,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使国内市场成为满足人民需求的主要来源。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国内大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但新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大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经营资质、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推动形成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能够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新时代我国发展要重视提升增强出口竞争力,也要积极主动扩大进口,这样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促使企业对标世界先进技术、管理、标准,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增加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坚持和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从“物质文化生活”到“高品质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从“量”到“质”的需求变化。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领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制度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构建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相继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体救助补助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河湖长制度、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推动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司法体制等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提升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品质。